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内一声枪响,惊动了支离破碎的中国热土,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武装。
时值八一建军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的讲话,我校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华农青年寻根接力行”活动。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室指导的求真知·筑党性——寻根团(以下简称“寻根团”)来到了龙川革命老区村(小参村、永安村)接力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1924年以来,小参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贫苦人民起来闹革命的思想影响下,村民李云山、余光中在农讲所学习后,组建五兴龙小参农民协会,开展“二三”减租减息斗争活动。土地革命时期,带领村民组建中央苏区地下送盐队。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李硕华在小参村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地下党领导刘波、马俊多次到小参村指导抗日救亡运动,激发民众抗日热情。解放战争时期,成立小参游击队,开展维护社会治安的联络活动,与周边地区地主武装进行革命斗争。小参村的革命烈士在25年的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小参村于2014年2月由市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村”。
寻根团在革命老区村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寻根团在革命老区纪念碑前朗诵《党旗颂》
在革命老区纪念碑前,寻根团一行整齐排列,高举右拳,高声重温入党誓词并集体朗诵《党旗颂》,朗朗誓词回响在青山绿水田野间。小参村村委委员徐育红女士生动形象地为寻根团介绍了小参村的斗争历史与风土人情。在中央苏区红军食盐储运中转站旧址——龙井屋,她详细介绍了送盐队的历史故事。1931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央苏区红军遭遇严重困难,食盐奇缺。小参村村民得知消息后踊跃组成送盐队,将食盐装进茶壶中,挑盐步行五十多公里山路跨省为江西安远红军运送了三年食盐,累计运送食盐三万多斤,为中央苏区武装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期间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龙川县政府对龙井屋进行严密看守,禁断粮水供应,看守长达八天,活活饿死了四个小孩,最终在龙井屋大门的侧角另开“狗洞”,让村民爬进爬出,惨绝人寰。在破败的屋中,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浮现眼前。
参观结束后,小参村村委委员徐育红带领寻根团重走盐道。徐育红讲道:送盐队星夜兼程与火把星光为伴,跨越粤赣将食盐成功送到江西洪军手中。盐道实为未开发的山路,道路湿滑,碎石层叠,道路两边丛生的荆棘仿佛诉说着当时送盐队的光辉事迹。
村委委员徐育红为寻根团介绍小参村送盐队历史
寻根团在盐道中转站粤赣交界——江广亭合影留念
寻根团队伍中午稍作休整后,便启程前往永安村。在永安村,村委支书刘伟标热情接待寻根团一行人,并赠予《黄麻布革命斗争史》小册子。在简单地交流之后,刘伟标支书与寻根团驱车前往革命烈士纪念碑。登高望远间,刘伟标村支书讲述了青山茂林间国共两党惨烈的斗争历史以及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由来。在牺牲的11名永安村青年中,年纪最小的仅有22岁,更有无数因此牺牲的来自他乡的无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随后寻根团一行前往黄麻布苏维埃政府旧址,当看到战争时未被敌人摧毁的指挥部,如今却被荒草层层“包围”,我们不禁为之叹息。刘伟标支书向我们介绍说,近年来政府愈加重视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保护工作,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完成革命旧址的修缮保护工作。
寻根团在刘伟标支书带领下向革命烈士纪念碑鞠躬致敬
刘伟标支书为寻根团讲解永安村斗争历史
黄麻布苏维埃政府旧址
此后,寻根团在永安村村委会聆听广东省军区54117部队某班班长刘丕达老战士的军旅经历。刘丕达老战士虽已年至古稀,但身体依然非常健朗,言行举止间尽显军人风范。1970年,20岁的他选择入伍报效祖国并于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战士还向我们分享了他作为潜伏兵执行任务时与海蛇发生的小趣事。谈及他的红色军旅生活,老战士讲到激动处不自禁起立为寻根团唱起了《我是一个兵》。在军训教官团成员杨瑞欣的指挥下,寻根团成员慷慨激昂为老战士献上《强军战歌》并送上节日慰问。老战士与祖国同龄,经历了新中国建设的起起落落,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建设祖国前赴后继,是我们国家发展建设的见证者、建设者、亲历者和保卫者。他勉励青年大学生勿忘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吃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老战士刘丕达爷爷高唱军歌《我是一个兵》
寻根团向刘丕达老爷爷送上节日慰问
刘丕达老爷爷个人照
忠诚与恳切的热爱,一个军礼便可唤回历史。革命的精神需代代传承,红色的土地孕育出不朽的精神史诗。永不忘对祖国的忠心,对人民的忠诚,这便是军人对于国家最诚挚的情谊。
忆往昔,革命志士血洒疆土,只为中华民族挺直脊梁。
观今朝,当代青年奋发图强,只愿告慰先烈国家富强。
致敬最可爱的人,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