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布衣院士》的艺术美感
2020级汉语言文学6班 冯睿然
有幸在丁颖礼堂观赏到纪念卢永根院士的时代报告剧《布衣院士》,在真实的故事和精彩的展演下,共产党员的精神和信仰显得极其凸显和深刻。我试图从剧目演绎的艺术角度出发,再一次回顾这部精彩的舞台作品,瞻仰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
倒叙与旧物的巧妙联动,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生者与逝者的距离感。倒叙式回顾往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法,然而最为让人感到亲切而触动的,除了是稻穗——卢院士的标志之一外,更加给人心灵震撼的是绿色的旧台灯、几经缝补的绿衣,以及那张破旧得已成“古董”的木制长凳,都能看得出剧组在使用道具上的用心。对于只是听过卢院士事迹的人来说,这些具象化的道具增强了卢院士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厚重感。睹物思情,是整个剧中展现次数最多的方式。
颜色和声音的运用是剧目中一贯运用的艺术手段。在《布衣院士》中,颜色的运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达回忆的意思,一种是情感色彩的外现。表现回忆,这点贯穿于大多剧目中,它是连结倒叙手法、提高内容连贯性的最简单的手段之一,在此不作评述。而对于后者,即情感色彩的外线表达,我是感到比较强烈的。除了卢院士童年学生时期充满时代感的黄红暖色调式的温和,以及一路逆行北上广州、逃离特务追踪时的那种灰黑色的紧张外,最令观众感到冲击的是宁夏稻田的清新淡雅色调与美国留居时家中浓墨重彩色调的对比,无形之中给予了剧中人物心理状态的立体感——即家庭的挽留和院士的坚决,这种既有烘托渲染也有强烈对比的手法,赋予了卢永根院士这一人物一次崭新的生命。
故事中两次“逆向”的表现,是很受人感动的,这也是我觉得故事中最为独到的地方。卢永根的两次“逆向”,一次是离开香港北上广州,一次是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对两次“逆向”的交代,特别是前者,我突然想起了抗疫时期那群“逆行者”们,信仰和行动上的贯通,时间与年代的连结,使得卢院士的角色更为生动。除此之外,两次“逆向”不仅交代了叙事上行为动机的原因,更加丰满了人物性格。在北上广州的时候,剧组采用的是多次演出的方式,从舞台左侧到右侧,后又从舞台的右侧到左侧,给人一种不是只有卢院士一个人有这样的壮举的感觉。卢院士的行为,正是那个时代爱国者行为的缩影,这个角色此时已从个像变为群像,使得中国人的生命和信仰更具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卢院士在第一次逆行的时候多次与其他布置背景的演员有一个短暂的互动——扶起被击伤的平民、扶起逃难中摔倒的百姓。从观赏者的角度看,这能够充分得令卢院士与他的时代紧密镶嵌,也让他的形象在一个微小的动作中看出大爱与无私,他的形象已然在这短小的过渡节中得以展现。另外,设计这种逆行的矛盾式对比,恰契合了人物在阶级选择和阶级斗争中的表现,与《青春之歌》《别了,哥哥》一类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突显出卢院士所在年代爱国志士的赤子之心本质。
塑像式的静止,给予了观众瞻仰的机会,弘扬了时代的精神。剧场中最为重要的是可动性,只有语言、动作等灵活跃动,人物形象才能够更加丰盈。而对于一部纪念式、歌颂式的剧目来说,有一些静止性动作的安排,显然也是合理的,最为突出的就是卢院士宣誓入党时的动作静止、以及卢院士和丁颖院士在宁夏考察时的姿态静止,这两个片段除了展现了时代主题的精神外,也使得青春青年风采尤其突出。可以说,一个静止性的动作安排,相当于一次剧目设计的高潮,也是人物塑造的几个重要极点、转折点。这种塑像式的静止设计,赋予了剧目动态和静态的和谐。
平淡简单的语言设计,极其符合卢院士人物的性格。简单平白的对话、展示卢院士的笔迹、通过歌唱的方式来灵动文字,是挖掘卢院士内在精神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最后卢院士和“亲戚”的行为,以及卢院士与徐老教授的互动,平淡地说出“你是最富有的人”、“八百八十万九千四百四十六元”时的话语,亲切又伟大,令人感动而尊崇。在“假如真的有一天那么到来哟”的诗歌赋予于乐曲音符中,歌词出自卢院士之手,这首诗通过后人的传颂和加工的方式,无形中也增强了高大人物形象的塑造。熟悉的校园景象,简单而贴近生活的家具,简洁而富有特色的舞台效果,无疑给予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无限的感慨与敬仰。
总的来说,《布衣院士》作为时代报告剧来说,它真实地反映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境界,也展现出党员信仰精神下的忠诚和担当,适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这部报告剧的人物内涵无疑是传承红色文化、瞻仰党性精神的最好写照。
联系方式:15913129129 1907880305@qq.com